【小哈划重点:通常,人们觉得脑力劳动更难,体力劳动简单。其实正好反过来,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发展时间只有数百万年,但肌肉和运动能力发展了更长时间。我们运用认知能力的时间短,所以觉得“难”;运用肌肉能力的时间长,技能已经“内化”,所以觉得“简单”。】
科技巨头看重的“具身智能”,到底能干什么?
机器人Figure 01
给人工智能配上躯体,成了科技界最时髦的事儿。
Figure刚刚拿到一轮6.7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,投资方包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·贝佐斯的“探索投资”、微软、英伟达、英特尔和三星。该公司开发通用型机器人,外观和动作都近似人类。
相比神经网络模型打造的“人工智能”大脑——上能打败围棋世界冠军,下能反馈外卖送达时间,机器身体总是远远落在后面。
就算是明日之星Figure,第一款机器人Figure 01看起来也像刚从养老院逃出来。跟81岁的拜登上拳击场,谁赢还真不好说。
科技巨头看重的“具身智能”,到底能干什么?
明日之星升起
Figure AI成立于2022年,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,当家产品为Figure 01通用机器人。它的样子很像特斯拉人形机器人“擎天柱”,头部都是反光无特征面罩。或者说,它们两个都很像孩之宝可动人偶“特种部队”里的“眼镜蛇指挥官”。
比起其他可爱的“瓦力”机器人,“眼镜蛇指挥官”还是时尚了不少。
Figure 01身高168厘米,体重60公斤,能举起20公斤的“有效载荷”,以1.2米/秒的速度行走,一次充电可运行五个小时。作为直立双足人形机器人,它可以爬楼梯,四处走,适配人类生存的环境。
刚刚晋升美股前三的英伟达,日前已放出押注“具身智能”口号。毫不意外,巨头同具“共识”。由贝佐斯旗下“探索投资”牵头微软、英伟达、亚马逊、英特尔和三星,为Figure砸下6.75亿美元的“真金白银”——比后者的融资目标高出1.75亿美元,三个月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也就这么多。
巨头投资“共识”的依据,有三个。
一是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短缺。Figure官网写,“仅在美国就有超过1000万个不安全或不受欢迎的工作”,“体力劳动报酬占全球GDP的50%,近42万亿美元/年”,机器人可以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数量和价格。
二是得益于人工智能软件进步,机器体有望更“聪明”。Figure已与OpenAI签署合作协议,通过使用后者的大型多模態模型来增强机器人的“语言处理和推理”能力,帮助Figure加速“商业落地”。
OpenAI本来有自己的机器人团队,由于缺乏训练数据,于2021年解散。后来又投资挪威的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(前身为Halodi Robotics),估值约为3.75亿美元。据悉OpenAI一度考虑收购Figure,最后还是和微软一起投了几百万美元。
三是老龄化照护、太空探索都是科技圈的主流目标,深得巨头“真意”。Figure将其作为长远使命,并强调不考虑机器人上战场等军事用途,重点是干人类不想干的事,不会招致大众的反感,也符合大众的需求。
Figure目前估值26亿美元。
官网视频展示了Figure 01的真实效果。机器人从高处拿下一个塑料箱,放到传送带上。拿起一小盒胶囊咖啡,放进咖啡机。它也小心翼翼地走了几步,尽管有网友说“走路跟拜登似的”。
“做人”三条路
做人形机器人,路线大致有三类:制造业,陪聊/陪护服务业,和啥都能干的“通用型”。
Figure虽然目的是打造通用型人形机器人,但首款产品Figure 01非常接地气——投身制造业,比如制造、物流、仓储和零售。
商业模式最清晰的,也是干脏活累活的制造业机器人。
2024年1月18日,Figure AI与宝马签署协议,它的机器人将在宝马南卡罗来纳州斯帕坦堡制造工厂“分阶段部署”,在汽车生产线上发光发热。宝马对机器人技术并不陌生,其子公司IDEALworks曾凭借智能运输机器人STR获得2021机器人创新奖。
在此之前,波士顿动力被韩国现代收购。作为工程机器人领域先驱,波士顿动力一直设计和制造仿生机器体,机器狗Spot和机器人阿特拉斯,早在十几年前就风靡互联网。苦于没有营收,公司几度易主。现代考虑的是“大移动出行”,想把可穿戴技术、机器人技术与波士顿动力的能力结合。
刚刚晋升美股前三的英伟达,日前已放出押注“具身智能”口号。毫不意外,巨头同具“共识”。
物流机器人这几年风生水起。Agility Robotics的Digit也是人形,头部像电影《机器人总动员》里的“瓦力”,它能捡起货箱,拿到另一个地方,亚马逊已经在仓库测试。Sanctuary的双足机器人Phoenix,可以放置货物、卸载货车并结账。
机器“快递员”一般都很可爱,也不追求特别像人,免得半夜送到门口吓人,挨几闷棍。
服务业机器人,主打“人机交互”,其实就是陪聊陪护,商用前景不太乐观。
过去几年,像Hanson Robotics的Sophia很是流行了一阵。显而易见,没有GPT加持的陪聊就没有灵魂。近日Engineerde Arts的Ameca就宣布使用GPT模型,保证“聊好聊透”。
本田的Asimo于2018年黯然退役。它上过美国脱口秀Live with Kelly and Ryan,能模仿人类跳舞,把玻璃杯里的咖啡倒入纸杯,用日语、汉语和英语跟人交流,也能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。Asimo本来是为本田“未来汽车”设计的,全称就是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,只是商业化无望,最终离场。
骗过图灵?
通用型机器人领域,Figure和特斯拉的擎天柱(Optimus)野心都不小,至少前者希望“骗过图灵”。
特斯拉机器人2022年就有了样品,它的名字暗示了马斯克的野心。“特斯拉是最大的机器人公司,”马斯克说,“因为我们的汽车就是带轮子的半感知机器人。”只要将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和神经网络学习能力推而广之,就能做出人形机器人来。
特斯拉机器人的本质是“汽车人”——擎天柱就是《变形金刚》里“博派”汽车人首领的名字。
初代擎天柱身高1.72米,重56.7公斤,能承载20公斤的重量,硬拉能拉68公斤,以8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移动。马斯克当时向观众保证,人类绝对可以控制这个机器人——如果有必要的话。
2023年年底,擎天柱二代登场。借助端到端神经网络,它已经做到准确分类物体,保持身体平衡,自主控制手部和腿部动作,还能自动识别积木的颜色。视频的最后,它还“悠闲”地展示了几个瑜伽动作。
Figure的创始人布雷特·艾德考克指出,他们的机器人使用先进的电动机,比液压运行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阿特拉斯运动更平稳。“我们希望在行走图灵测试(walking Turing test)中骗过90%的人。”他说。
Agility Robotics的物流机器人Digit
擎天柱也好,Figure 01也好,即使放過“空间图灵测试”不谈,它们颤颤巍巍的举动总是令人生疑:没有什么迹象证明它们比人强。
它们确实没有人强。
实际上,人工智能“大脑”的飞速进步,和“身体”的步步落后,证明了一个很多人没有意识或不愿意承认的道理:人类的优势在于“身体”,而不在于“大脑”。
通常,人们觉得脑力劳动更难,体力劳动简单。其实正好反过来,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发展时间只有数百万年,但肌肉和运动能力发展了更长时间。我们运用认知能力的时间短,所以觉得“难”;运用肌肉能力的时间长,技能已经“内化”,所以觉得“简单”。
在寒武纪大爆炸时期,只要多几个感光细胞,一种生物就足以睥睨群雄。脊椎动物更靠神经髓鞘的神经传导速度,奠定进化优势,把非脊椎动物踩在脚下。
人工智能“大脑”的飞速进步,和“身体”的步步落后,证明了一个很多人没有意识或不愿意承认的道理:人类的优势在于“身体”,而不在于“大脑”。
由此来看人工智能,道理是类似的。对机器而言,模仿进化时间短的“大脑”,更容易,打败围棋世界冠军也能办到;学进化时间极其漫长的“身体”,更难有突破,机器人都像养老院刚逃出来的。
人类较之人工智能的优势,不是主观的“聪明”,而是被动的“灵活”。
对于所谓人工智能的“劳动替代”,先紧张的应该是低端重复的脑力劳动者,后面才轮到体力劳动者。很多人工智能公司并不敢承认这一点,毕竟不干蓝领直接当白领的机器人不是“好”机器人,听起来政治不正确。
近几十年学术界喜欢讨论“身体政治”“生命政治”,一方面借此回到福柯来讨论主体性的陷落,一方面也反其道而行之,通过回到马尔库塞,张扬“爱欲”以推动“文明”。
身体在,人类主体性就在。
要说Figure拉动半个科技圈的投资,真正点睛的还是官网上那两句话:“如果我们有能力修复我们的供应链会怎样?如果我们有能力支持新兴经济体会怎样?”在美国,这是最大的政治正确。
(原文标题:《机器人独角兽搜刮硅谷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