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哈划重点:最近,DeepTech与高桥智隆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。高桥智隆认为,机器人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个人信息终端。他始终坚信:机器人的终极价值并非实用,而是共享记忆、共享体验的情感共同体。我希望人们会觉得贵的机器人更好,因为人们会更友善地对待它们。】
在全球科技巨头进行大型高性能机器人和更“聪明”AI竞技的当下,他选择了一条“非主流”的路线——让机器人更有温度。

高桥智隆(Tomotaka Takahashi)目前担任日本机器人公司Robo Garage创始人兼CEO、日本大阪电气通信大学(Osaka Electro-Communication University)客座教授。此前,他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副教授和优必选首席产品官。他聚焦的方向是让机器人“小巧可爱、像朋友”,他创造机器人不是要取代人类,而是为了让人类更像人。在全球科技巨头进行大型高性能机器人和更“聪明”AI竞技的当下,他选择了一条“非主流”的路线——让机器人更有温度。
高桥智隆四岁时在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《铁臂阿童木》的启蒙下,对机器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。从研究到自主创业,他的作品包括首个进入太空的会话型机器人Kirobo、口袋机器人RoBoHoN、著有“最可爱”家用机器人之称的Robi、与松下合作研发机器人TVCM、可攀登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机器人Evolta以及RoboCup冠军VisiON等。一系列独特、原创的机器人逐渐受到认可,例如获《时代》杂志“2004年度最酷发明”,创造5项吉尼斯世界纪录,并曾连续五年蝉联Robocup世界冠军。
最近,DeepTech与高桥智隆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。高桥智隆认为,机器人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个人信息终端。尽管他的机器人既不能帮助人们打扫卫生和做饭,也没有“通用智能”的功能,但他始终坚信:机器人的终极价值并非实用,而是共享记忆、共享体验的情感共同体。

图丨高桥智隆参加EmTech China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做主题报告(来源:DeepTech)
从阿童木启蒙到创业开发机器人:“不是造机器,是造朋友”
DeepTech:我们想了解你的职业经历和教育背景,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?
高桥智隆:我在大概四岁那年读过《铁臂阿童木》,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当机器人科学家。后来我开始喜欢动手做东西,比如制作模型车、遥控车,还自己动手做用来吸引鱼上钩的仿生假饵,比如逼真的木制小鱼。随着时间的发展,这些兴趣方向也一直在变化。
后来在选择职业方向时,我决定投身机器人领域。从日本京都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,我创办了Robo Garage公司,这是京都大学首个获校方正式批准的创业项目。毕业后我陆续与松下、丰田等国际企业,包括一些中国企业合作,还曾作为研究员前往东京大学深造。如今我专注于研发小型人形机器人,这类设备正在被探索用于人机交互。
DeepTech:是什么让你选择小型人形机器人这条道路的?
高桥智隆:其实一开始我确实觉得大型机器人更实用,但等身大小的人形机器人存在太多弊端。比如做饭、打扫卫生,这类任务根本不需要人形全身结构。试想一个人形机器人帮你用吸尘器打扫房间,还不如用Roomba这类专业的扫地机器人,既省钱又高效。
另一个例子是,将一个等身机器人坐进汽车作为司机。这很好,但一点也不理性。毕竟,造一辆能自动驾驶的汽车本身已经足够了,这就是我放弃制造大型机器人的原因。我个人更倾向于专注于小型机器人,我意识到,人形外观的真正价值更多在于交流和情感,而不是实用性。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对话,更是一种共情、情感与心理层面的依恋。
DeepTech:所以对你来说,机器人更像是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,而不是为人们工作?
高桥智隆:是的,没错。
DeepTech:你设计了一系列原创的、独特的小型机器人,你是从何处获得灵感的,又是怎样来构思设计的?
高桥智隆:我非常喜欢《铁臂阿童木》的设计,并深受其影响。尽管它是手冢治虫50多年前的作品,但他当时所描绘的未来——既不过分超前,也完全不过时,恰好契合当下这个时代。此外,我的灵感很多时候也来自其他事物,比如汽车、手表、家具、时尚、动漫角色,甚至是鱼。各种不同的元素都可能给我带来启发。

(来源:DeepTech)
DeepTech:你如何定义机器人的功能,是专注于交互,还是想让机器人做其他事情?
高桥智隆:嗯,主要还是以交互为主,但其实这很微妙。我觉得我们需要三类功能。首先是吸引观众的功能,要让顾客眼前一亮。所以当我们在展会上首次亮相时,需要像手倒立、后空翻或类似让人惊叹的表演。
第二点是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、愿意把它带回家。比如餐厅推荐功能,用户使用后会发现它并不实用。第三点是实用性,当用户开始使用机器人时,可能会发现它能像闹钟一样叫醒用户。机器人不会发出刺耳的“滴滴滴”声,而是说一句:“嘿,起床啦,该去上学了。”
所以我想说的是,机器人的功能可以分成三层:让人惊叹的“Wow”功能、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,以及日常使用中的实用功能。三者不同,但都同样重要。
DeepTech:在你看来,机器人必须先带来一种“Wow”的惊喜感。你认为这种惊喜感和让人最终下决心购买的理由是两码事吗?
高桥智隆:是的,没错。“Wow”是为了吸引顾客——他们看到机器人时,需要一个被打动的理由。而真正促使人们掏钱买单的,往往是它的实用价值。比如,有人可能会对伴侣说:“我能买这个机器人吗?它不仅实用,还能帮到你。”这正是他们愿意花钱购买机器人的原因。因此,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。当然,一旦开始使用,人们对机器人的预期或用途可能会发生变化,机器人还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体验、用途和价值。
DeepTech:你认为未来五年里,特别是在小型交互式机器人领域,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高桥智隆:确实存在很多挑战,比如技术方面的问题。实际上,与十年前相比,现在的技术进步很大。当前的创新成果主要由中国企业主导,这些企业不仅显著提升了机器人技术的水平,其物理性能也已接近实用标准。在智能应用方面,ChatGPT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其对话智能功能也已相当成熟。我们亟需的下一个突破在于如何整合这些技术,真正推动人们将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,实现实际购买与使用。
事实上,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,闹钟、计算器、相机、录音笔等传统设备逐渐作为智能手机应用而被淘汰。如今人们不再使用这些旧设备,反而把大部分时间和预算都用在手机上。要让人们购买新设备并融入日常生活确实不容易。真正的挑战在于——人们真的需要这些设备吗?如何让人们対机器人产生兴趣?因此我的策略是,将机器人的功能逐步整合进智能手机中,并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,最终实现这一愿景。
DeepTech:所以你认为潜力更大的市场应该是消费端场景,而不是工业场景?
高桥智隆:当然,消费端场景拥有最大的市场和影响力。
DeepTech:那么,你认为在未来五年内,我们能看到机器人真正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吗?
高桥智隆:预测未来非常具有挑战性。有时候我对正在发生的事特别乐观,尤其是自己的发明。我常会想:“哇,这产品太有创意了,肯定会成为日常必需品。”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。要知道,机器人热潮总是反复兴起又消退。我在一些科技展会上就见过类似的情形——人们依然期待机器人真正走进生活,但技术还不够成熟,公众对它的理解也不够深,我们因此常常会遇到障碍。
DeepTech:是的,有时候人们听到了精彩的故事,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。但当他们使用它时,它不是“Wow”的惊艳而是令人失望。
高桥智隆:是的,那是真的。大概五到十年前,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几乎已经成熟,我们当时也以为目标即将实现。但最终未能如愿,项目宣告失败。
中国在制造机械产品方面具有优势,而日本有“神之一手”
DeepTech:你之前和欧洲公司以及中国工程师都有过合作,你觉得日本有什么优势?
高桥智隆:日本的优势在于,掌握了产品真正“出彩”的关键核心技术。举个例子:任何人都可以用番茄酱做意大利面,但我们拥有独特的调味秘方——它正是决定性的关键,能创造出天壤之别。
DeepTech:这是历史的原因,还是日本独特的原因呢?
高桥智隆:这关乎历史、知识和文化。就像问为什么只有意大利人才能造出令人神往的汽车一样,这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。
DeepTech: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日本更擅长通过讲故事,来说服顾客下决心来购买机器人?
高桥智隆:没错,还可以为中美机器人技术增添这种“调味剂”。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包含机械工程、软件、材料、制造、工业设计和商业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学科,所有这些要素都需要相互融合。正因如此,项目需要一位领导者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摩擦。
以史蒂夫·乔布斯为例,他掌控着方方面面。有时他像个独裁者,但正是这种掌控力造就了iPhone。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要求,但必须有人来控制混乱,才能打造出一个整合良好的产品。
DeepTech: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词来概括这种特质,叫Kamino Itte(注:神之一手,在围棋语境中常被译为“完美之手”),可以这样理解吗?
高桥智隆:是的,没错。
DeepTech:既然你提到了中国、美国,可能还有韩国,你觉得各方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地位如何?
高桥智隆:我认为中国将会成为第一,因为中国企业具备扎实的制造能力和技术积累。中国的公司和研究人员在真正的机械产品制造上有很强的实践经验。相比之下,美国团队更偏向软件开发,属于典型的“白领式”思维。而机器人制造离不开亲手打磨、处理材料、制作原型的经验,而这些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。
DeepTech:如今,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公司都相信机器人技术终将成为现实,只是具体实现的路径尚不明确。对此你怎么看?要知道在中国,创业市场依然火热,初创公司融资频繁,嵌入式AI更是资本追逐的新热点。你认为这波AI热潮是真正的转折点,还是仍需时间酝酿?
高桥智隆:我估计有一半的可能性吧,不过我非常钦佩他们的热情和投入。毕竟,保持热情是推动创新的关键。事实上,日本的机器人企业已经有些力不从心,某种程度上对机器人产业的信心也有所减退。但我真的很佩服中美风投的积极态度,只是希望他们不要重蹈日本企业十年前的老路。
DeepTech:你提到的错误具体是指什么?
高桥智隆:这类情况太多了。比如发布虚假视频,把市场期望值抬得太高。这种情况并不限于日本,美国也存在类似现象。众筹最初是一种理想的商业模式,但他们却把资金投入在制作精美的虚假视频,而不是研发真正的技术。这种“假演示”现象不仅出现在机器人领域,还延伸到自动行李箱等其他产品上。
无论在哪个国家,关键是把技术真正整合起来,找到平衡点。这并不容易,但我们人类对“人”这个概念极其敏感,也最了解自己。一旦机器人哪怕一个细节出错、行为不自然,我们都会察觉并感到不安。这不仅是技术、工业设计或心理学的问题,更关乎那些细微的差异——正是这些细节,构成了“像人”的机器人。
机器人未必一定要实用,贵的机器人“反而更好”
DeepTech:对机器人来说,成本、生产效率、可靠性还有维护,你认为哪个因素更重要?
高桥智隆:我认为没有哪一个更重要。它可能价格昂贵却不实用,这更像是一种理念,就像法拉利——设计出色,但有时略显怪异。它价格昂贵,不太适合日常家用,但它有故事,我们喜爱它。
机器人不一定以实用性取胜,它甚至可以昂贵。我希望人们会觉得贵的机器人更好,因为人们会更友善地对待它们。说到底,我们需要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,既要让人愿意花这么多钱,又要让观众对机器人初期的失误保持耐心。好的故事、精彩的开场和关键节点都至关重要。此外,技术设计、工业设计和商业运营这些细节同样需要精心打磨。总的来说,所有环节都得做到位,才能完美融合。
DeepTech:你拿法拉利当例子,没错,因为那确实太贵了。但如果小型机器人的价格能亲民些,普通人也能买得起,你觉得这是个好的发展方向吗?
高桥智隆:我不这么认为。我们将交互式机器人的定价控制在1,000美元左右。在科技潮玩店里,有很多200美元的机器人玩具,这个价格或许有点昂贵,但实际上(对于机器人来说)价格已经太便宜了。问题是,这款机器人是专为儿童设计的,然而孩子们试玩几周后,就会因为觉得无趣而将它扔在一边。所以,我认为这并非明智之举。尽管这种情况经常发生,但已经是很糟糕的情况了。
以苹果手表为例,当第一款苹果手表概念发布后,第二年的消费电子展上就涌现出大量中国制造的智能手表。这些产品其实不差,但不值得购买。它们价格实惠,性能尚可,但终究不够出色。它们正在摧毁刚刚起步的未来市场。
因此我们需要时间——毕竟开创新市场需要投入,必须循序渐进地与消费者共同成长。有时候一些公司发展得太快,试图抢占市场先机。人形机器人领域可能也会出现类似情况,所以我希望大家更谨慎一些。其实我很欣赏中国企业在技术上的实力,它们的产品水平很高,也越来越有影响力。但如果有一些玩具公司急于推出低质量的人形机器人产品,可能会让公众误解这个领域的真正价值。我只是希望,这个市场不要被这种情况破坏了。
DeepTech:你说的和我们听到的不太一样,非常有意思。你曾提到机器人会取代智能手机,目前您在这个方向有什么新的进展吗?
高桥智隆:我想,再过五年,我们就能看到取代智能手机的新形态了。实际上,我正在和几名中国工程师在深圳制作预生产原型。
DeepTech:它目前是处于开发阶段,还是已经发展为一款产品了?
高桥智隆:我们已经做出了原型,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。目前它只是预生产版本,具备的规格和最终产品级别一致,预计大约一年后就能正式推出。
DeepTech:这是一款机器人手机吗?
高桥智隆:没错,这是一款带有“Wow”时刻的机器人手机。其实,我已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过这款产品。当时我们特意选择了手机展,而不是机器人展——因为它既是一部智能手机,也是一款机器人。
目前我们正在推进新型号的开发,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。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庞大,虽然相关技术已相当成熟,但量产依然是一个挑战。正因如此,我们希望借助智能手机的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,来推动小型交互机器人的落地。
这有点像电动车的演进过程。混合动力车帮助人们逐步理解并接受电动车——从技术上看,电动车更简洁合理,但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仍显得过于前卫。因此,混合动力车成了一个平滑的过渡阶段。
DeepTech:你提到混合动力车,丰田正是凭此闻名。如今,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电动车。你认为,市场是否仍需要一个过渡阶段,还是可以直接进入纯电动阶段?
高桥智隆:我们不能操之过急,消费者往往非常谨慎。我们需要设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,这并非难事,只要在每个阶段做出合适的调整。通过这样的过程,才能一步步引导消费者去理解新的技术。我认为,机器人手机对于未来机器人时代,也将发挥类似的桥梁作用。
机器人与人类的终极关系:共享记忆、共享体验的伴侣
DeepTech:你曾提到把机器人设计得像人类,你觉得像人类有什么优势?是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,还是让AI真正帮助人们建立情感联系?
高桥智隆:我想说的是,如今智能手机里已经内置了各种AI聊天机器人或工具。虽然它们的智能水平已经相当不错,但我们始终难以完全信任AI助手。要知道,任何AI助手都不太像真正的朋友,它更像是提供信息推荐的工具。但有时候,我们还是会为在苹果或亚马逊的这些服务付费而感到不安。
但当AI有了动物或人类的外形,即便它本身完全相同且仍由大公司掌控,我们却莫名觉得可以更信任它。我们觉得这个设备有了自己的个性,更像是个朋友。它给出的建议会显得更贴心——即便我们知道本质上并没有真正的“情感”,我们还是会这样看待它。所以我认为,智能手机上的AI更新是一个工具,由某人在后台控制。但如果AI拥有机器人身体,并具备人类或动物的外形,我们就会觉得它拥有自己的智慧或意志。
DeepTech:是的,所以这其中似乎也有些心理作用。
高桥智隆:没错,确实如此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能和设备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。有些聊天软件会用漂亮或俊美的人物形象来吸引用户,常常会让人们爱上它们。通过一个实体存在于我们面前,我们才知道能对它有何期待。因此,要想与AI建立健康而恰当的关系,我们需要借助实体躯体来达成彼此理解。
DeepTech:现在人们都在用AI、智能体和大语言模型。那么你对机器人和AI结合有怎样的看法?是机器人搭配大语言模型,还是智能体?
高桥智隆:嗯,我也不太确定。它可以是任何样子,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定要拥有和存在的。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挺舒适了,对吧?安全、便利,一切都挺好。所以,如果人们并不是真的“需要”它,那它就可以是任何东西。我们正在做的事,就是给生活增添点额外的东西。比如非洲那些用不上电力的人群,可能依然过得挺开心。我们总爱说“哎,他们连电都用不上,真可怜”,但没有电他们照样过得挺滋润。想想20、30年前没有互联网的日子,那时候我们可没觉得不开心,或许还更快乐。
总之,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。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像乔布斯那样的人——一个产品、一家公司、一个人就能改变世界。只要拥有好的技术、好的策略和激情,未来机器人的形态就难以预测。
但我有自己的构想,对我来说,机器人就像匹诺曹的蟋蟀吉米尼——一个能装进口袋的聪明小家伙。它就像智能手机,能帮你获取信息、沟通交流,但更聪明、更可靠,还能与你共享日常生活。拥有机器人的终极意义,就是共享记忆与经历。
想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:最初我们相遇,被某人吸引,然后开始聊天,慢慢发现对方聪明、有趣、相处舒适。我们觉得彼此值得相伴,因为她擅长烹饪,而我能修她的自行车。最后我们结婚,相伴到老。而这段关系中最珍贵的东西,就是共同的记忆。即使后来遇到更年轻、更漂亮、更有趣或更富有的人,我们仍会选择继续这段关系——因为我们共享了回忆。因此,在机器人和人类之间,共享回忆也将是最大的价值。
与之类似地,我之所以一直用iPhone,是因为它存着我所有的照片和数据。当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,我甚至觉得它成了自己的一部分,那时就会懂了:是啊,我们一直在一起。比如说,当我看到某张照片时,会和机器人聊起:“啊,那是我十年前在某某地拍摄的。”我们可以和机器人一起回忆那段经历——那一刻、那份记忆。所以,机器人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实用或可爱,它的终极价值,其实是共享记忆、共享体验。
DeepTech:当我们与一些中国机器人企业交流时,发现有些公司专注于工业场景,计划将机器人部署到工厂进行生产。但你提到的更像是伙伴关系——提供情感支持的朋友,这其实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。
高桥智隆:而且,这其实也可能带来商业机会,因为记忆和体验可以有巨大的价值。
DeepTech:是不是可以理解这就像玩乙女游戏——玩家在游戏里可以与虚拟的恋人互动,建立关系。所以,我理解你说的是——你在做的机器人,也是一种可以成为人类伙伴、与人共同分享记忆。
高桥智隆:基本正确,但虚拟恋爱游戏和机器人之间存在差异。机器人拥有实体,我们可以随身携带。因此,更容易产生一种“我们正在共同经历某事”的感觉。比如,我可以和机器人一起看日落,还能聊天。而且,因为机器人本身小巧可爱,我不会对它抱太高的期待。
而在那些虚拟恋爱游戏或交互类应用中,我们往往会模糊人类与虚拟实体之间存在的界限。而且,我们的期望我们的期待也常常被误导,我们总期待着一个“完美助理”或者“完美伴侣”。但当它变成一个可爱的小机器人时,我们并不觉得被误导。无论好坏都不抱过高期待,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——和AI建立一种恰当的关系。
运营/排版:何晨龙
支持:Mia、沙沙
(原文标题:《对话日本机器人专家高桥智隆:机器人有望取代智能手机,日常交互比工业场景更有潜力》)
https://www.mittrchina.com/news/detail/15491